[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

林静,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国际科学教学委员会NARST国际委员,主持国家高端外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项目《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小学生科学建模的认知与脑机制研究》等,协同境内外专家融合遵循脑、数据驱动、技术增强的路径,开展科学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测评与提升研究、SSI学习与STEM教育研究。

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性提升,并助推立德树人示范学校和示范区域的形成,2020年10月16日,由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承办的“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研讨会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圆明园校区召开。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负责人、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林静主任在会议上报告了“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基地校行动方案,指出各校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为载体来提升立德树人教育能力与水平的工作重点与工作路径。下文为林静主任的报告主体内容。

在2019年10月与境外高端外专共商共议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并于2020年3月线上发布基地校招募启事,得到全国各地学校的积极响应。在招募截止之后,项目组通过在线方式召开了学科指导专家组启动会议和申报校校长协商会议,并在线调研申报校情况,包括教师问卷调查、校长访谈和教师访谈等。八月底,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领航团队在线研修活动。之后,在学科指导专家的支持下,九月开展每周线上线下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设计研讨活动。今天召开的研讨会,可以让我们大家再来回想我们的初心,找准我们的初心,使得接下来项目推进过程中,大家能够永葆初心。以下关于项目的设想与规划,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讨论。

一、项目目标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学生素养发展、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是因为社会性科学议题具有以下独有的教育价值。首先,社会性科学议题链接社会,架构了学校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而学校教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一直是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瓶颈。其次,在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中,需要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科学思维与实践的参与,但这些不是唯一的问题解决方式。因为社会性科学议题都是开放且复杂的,例如全球的大气变暖、雾霾等议题,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到底谁对谁错?这个时候,除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还需要道德伦理推理。因此,道德伦理教育是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有教育价值。因此,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的项目目标,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整合性提升

创设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情境,除了让学生碰撞科学思维,还要考虑一些政治、伦理、文化,宗教、道德乃至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由此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现实复杂、方案多样的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可谓是破解当前科学知识、科学实践能力与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互割裂现象的一条路径,能让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整合性提升科学素养。

2. 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合性提升

鉴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社会性、开放性、科学性与伦理性等特点,倡议学校开展项目时,目光能更长远一些,联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育人,首先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破解现在教育被诟病为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这一现象,使学生发展科技素养的同时,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

3. 立德树人示范学校与示范区域的形成

要创设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所需的跨学科、联系校内外学习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项目就不宜是某位优秀教师或者单一学科课堂的研究项目,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单位是学校,以学校为单位来推进。只有项目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发挥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育价值。而且,通过参与教师的真干、实干,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会打破教师原来的个体工作方式,让教师走出职业舒适地带,开展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与评价论证,通过课堂变革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所以本项目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目标落实在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期待形成一批立德树人示范学校与示范区域。

二、组织架构

依托目前的组织架构,团队真正地开展协同创新,才能达成项目目标。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是AISL科学素养提升联盟的主体研究项目。AISL是协同境内外专家与中小学校而发起的一个非盈利性学术团队,旨在开展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工作。AISL境内外专家也是本项目的专业指导者与支持者。

另外,依托国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项目等开展的遵循脑、数据驱动、技术增强的跨学科融合研究,例如CREAT-PBL、STEM资源研发,还有基于实证、数据驱动的课堂教学变革等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可支持本项目以科学规律的方式达成项目目标。

三、研究内容

各申报校都有科技教育方面的良好基础,各校也都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方向。为何开展这个项目研究?学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系统规划与优化原有的科技教育基础,达成学校发展、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的目标。

1. 研究重点:教师发展为重,聚焦课堂变革

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而研究重点应聚焦课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各校的项目应是校长领衔,项目方案服务于学校的办学思路,项目创设的专业支持重点在于帮扶教师,通过促教师素养提升来促学生素养提升。

研究内容要关注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情境创设、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与评价、师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与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评价等等。

2. 预期成果:以SSI-L为路径的立德树人示范区与示范学校

通过测评、观察、访谈等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期待各校能够形成一套立德树人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

四、协同制度

通过校内协同、校际协同、中小学与高校协同等制度,促进项目高质量推进。

1. 基地校项目制度

首先,考核学校是否真干、是否实干。项目应在学校正式立项,有制度、团队与课程设置方面的保障。例如,有一套评价考核机制,参与骨干教师有任务、有职责,项目的开展也有必要的专项经费支持。

在团队方面,建议至少稳定三位优秀教师作为项目核心骨干,并考虑其项目工作量与工作时间。三名骨干教师必将在学校课堂教学变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另外,还有一个跨学科的支持团队,最好还有外聘指导专家,来支持骨干教师的研究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在起步阶段为小规模选修课。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内容应与学科课程内容相关联,但不取代、不重复学科课程的教学。另外,要基本保障一周2课时的学生学习时间。

2. 基地校联动制度

目前全国学段、云上沙龙的交流研讨都是项目办公室在组织。接下来期待各区域进一步常规化、规范化地开展定期线上线下研讨活动。学校团队之间有定期的交流研讨,区域校际之间也有定期的交流研讨,协同创新。教师学会合作,学会协同创新,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合作能力。

3.基地校考核评价

首先考核各校是否真正在实施项目,是否真的动起来了。考查学校是否建章建制,人员是否到位,以及参与各类研讨的情况,等等。有在探索的,有在实施的,可以评定为基地校。

其次,通过蹲点调查与重点帮扶,发展一批优秀的基地校,给予宣传报道推广。

再者,筛选一批优秀教师,重点培养为研究型教师,为他们发展为教育家铺垫基础。

五、时间节点

1. 学期时间规划

首先每周三晚上还是定期召开各学段的研讨。期待大家投入进去真干,通过校本与区域的研讨,提炼问题,在周三晚上时提问、参与研讨,汇聚智慧。

11月上旬,各校基本都确定了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学生,计划做一次学生前测。

11月中旬,学科指导专家下校调研。

12月中旬,召开线上线下的区域研讨会议。

2021年1月上旬至学期末,开展基地校首轮考核。依据学校提交的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质量等进行考核。

2021年1月下旬,于学期末开展基地校领航团队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2. 年度时间规划

2020年秋季学期,研讨的重点是活动方案的顶层设计,找准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应有的价值定位,彰显其育人价值。

2021年春季学期转入关注课堂实施问题,重点探讨开放、高阶学习的课堂组织策略。

2021秋季学期,重点在于教学评价,研讨如何基于证据开展实施论证。

2022春季学期,重点为案例撰写与资源整理。

根据各校项目推进情况,后续再确定各学期的系列具体研究问题。

【专家PPT】(未获得授权请勿转载)

[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1[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2[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3[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4[SSI Learning] 【专家报告】林静 “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插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