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C-CAT模型着眼于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三阶段九步骤的工作支持教师开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Students)、围绕重要概念(Knowledge)、指向学生素养发展(Competencies)的课堂教学。
2021年5月20日,基于SKC-CAT模型的第三届证据驱动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协办,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承办。SKC-CAT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林静,四个区域的课题负责人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曹春浩、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李伟臣、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路虹剑、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高晓颖,课题基地校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校长许德胜,以及各区域基地校骨干教师一百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特邀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冯华,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贾欣、范颖,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韩立新等出席会议并做专家点评。
图1 与会的四个区域课题负责人
通州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秘书长、科学研修员、特级教师曹春浩老师主持会议。首先,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校长许德胜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的欢迎与支持;其次,许校长介绍了学校科学学科的特色;最后,许校长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图2 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校长许德胜欢迎与会者
接下来课题负责人林静为与会者对SKC-CAT的课堂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指出实施本模型的现阶段核心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出发,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林静首先简要回顾了SKC-CAT模型的理念与结构。其次,结合认知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讲解SKC-CAT教学策略,包括①如何根据学情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②如何以过程性评价助推学生的学习;③如何联系跨学科内容、科学实践、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教学。最后,指出下一阶段课题团队的SKC-CAT研究重点。
SKC-CAT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该如具体实施?通州区、密云区、东城区和顺义区四个区域基地校以《水的净化》这一课为主题,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于静全为与会者展示了《水的净化》一节课,各区域基地校教师代表杨洋、赵茜、王晋龙、田常亮四位老师分别进行《水的净化》的说课展示。发言的教师都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研读进行目标分析,并根据自身周围环境特点创设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发掘学生对于过滤、净化的原有认知。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不断抽象概括中建构起新知,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图3 于静全老师现场展示课例
图4 区域教师代表围绕《水的净化》进行同课异构
与会专家对教师们能够基于SKC-CAT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入课堂表达了肯定,同时对同课异构和现场展示课,能够基于SKC-CAT模型的实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中肯的建议。与会专家也都建议,将SKC-CAT模型推广给更多的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来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素养。
图5 特邀专家进行点评
图6 为上课与说课教师颁发证书
(通讯员 陈芸 沈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