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

【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插图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助力广大中小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组于2023年1月7日至8日在线召开“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022年学术年会。会议着重研讨了证据驱动、素养导向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与学的理论与发展模式,展示交流了国内外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进一步打造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合作交流平台与专业团队。

四大主题

【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插图1

本次会议共设中科院院士报告1场、国际专家报告7场、国内专家报告10场、6所项目合作校的案例展示以及3位特邀专家点评。会议持续四个半天,由“京师继教”视频号、“强师在线”平台直播,每个半天均有数千人在线参会,点击量上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会务组整理会议内容,将陆续在项目微信公众号(AISL科学素养提升)和项目网站(http://aisl.bnu.edu.cn )同步分享,欢迎关注!

今天与大家分享谭永平主任的主旨报告(文中仅为作者个人学术观点),欢迎阅读!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插图2

 

扫码观看谭永平主任主旨报告视频

【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插图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

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加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2022年的学术年会,也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就自己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一些认识进行交流。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

大家都知道,202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课程标准,根据计划,2024年的秋季新的教材将在各年级使用。在义务教育新课程科学领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科学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是可以有机的融合进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我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SSI学习与跨学科实践

第一个方面是义务教育新课程跨学科实践和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在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当中,好多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跨学科实践”的内容,一般都是要求要用10%的课时来予以安排。这是这一次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这个跨学科实践很强调他的跨学科实践的属性。在2022版的义务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当中,这自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在科学课程当中也有相关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物理的课程标准。在物理的课程标准当中,它的跨学科实践是作为第五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三个二级主题,就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强调要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同时他还强调要和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们能看到我们能看出什么呢,也就是说他还要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所以,我们就从这个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这么短短的几句话的叙述里头,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他强调跨学科和实践性的同时还有很强的社会性,那么这部分内容设计。他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意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再看一下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当中跨学科实践也是第五个主题,并且我们能看到,跨学科实践前面还有五个字:化学与社会。也就是在主题的名称上非常清楚的点出来,它是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这个主题包括可持续发展化学、资源能源、材料健康、环境健康、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从这些二级主题,我们能够看到它关注的自然是跨学科的实践的一些内容,同时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关注社会热点的问题,有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能看到5.4,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从中能看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五角形模型有好几个角跟这个都有关系,例如科学伦理、法律规范。还有,它提到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合理应对。当然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它和我们SSI这个所说的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从名称上来说,至少关系是非常的密切的。所以说化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它很强调跨学科实践的社会性。

我们再看看生物学的课程标准。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实践是第七个主题。前面也有生物学与社会。这么几个字也就是很清楚地点出来跨学科实践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很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生物学课程标准当中关于这些内容,它是从模型制作、栽培饲养、发酵食品制作这么几大类来安排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一般来说,他比较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的产品。一般来说,大多数都还是有见到物化的成果的,所以它是很强调实践属性,要跨学科、要实践、还有要关注社会生活。

在科学课程标准当中,我们可能找不到跨学科实践的一个主题,因为科学本身他就已经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一部分。是不是科学课程标准当中就没有跨学科实践呢?恐怕还不能这么说。我们可以看看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第12个主题“技术、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里头,它先是介绍了技术,工程是怎么产生的,讲到技术和科学技术工程和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它说“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要包括技术与工程的性质和特点,技术与工程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影响、还有包括体现上述内容与所学科学内容有关的创意实践活动”,所以我们也能够看到像这个主题里头,它至少他提到的这些创意实践活动,它就是有很强的这种跨学科实践的、社会的属性。所以说科学课程标准当中,它虽然并不像物理、化学,生物那样有一个跨学科实践,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但是,它实际上是有这些内容的要求的。

我们总结提炼一下这几个课标中跨学科实践最根本的特点,一是具有社会性。化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当中,化学和实践它主题的名称前面都有化学与社会、生物学与社会这样的修饰词,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这个是要关注社会生活,不是书斋里头的、纯粹的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二是,这个名称也告诉我们,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活动。第三,科学性,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科学本身课程标准中的规定,那一定是科学实践。综上所属,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属性,也就是跨学科、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

那么,这些活动它是什么目的呢?实践育人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些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素养的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实践育人,在实践活动当中,育人是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从这几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关内容去分析,我们只看它的主题的名称以及主题有关的描述就能看出来的。

那么我们回到我们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我们的五角星模型。大家都很清楚。科学毋庸置疑,这是我们生活性科学议题必须要有的一个属性。而且这个科学我们并不局限在单纯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某一个学科。我们所讲的这个科学,它是可以综合应用多个学科的,该用物理就用物理,该用物理加化学就物理加化学,该用物理加化学加生物,那就都用上。所以。这是一个科学议题,但是这个科学议题,显然和我们啊一个纯学科内一个学科概念、一个公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这个社会性的科学议题,是要把它融入到社会背景当中,放到社会的道德,经济,宗教,政治这样的背景当中,关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的一个议题。它要是由一个交叉地带构成一个议题,这样的议题才是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关注的重点。

【学科指导专家报告】谭永平:义务教育科学领域新课程中融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探讨插图4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和前面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上是高度重合的,实际上在育人指向上也是是高度重合的。首先,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还有社会性的议题,科学性和社会性是议题的基本属性。我们说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希望开展的项目开展的时候要基于科学知识,但又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而是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共同来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也知道,社会性科学议题项目的开展,往往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因为社会生活当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像我们书斋里的科学有那么明确的学科界限,有一些问题的解决就是要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开展、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一再的强调,他不能够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头分析一个资料,讨论一下,达成一个一致意见,然后就这个问题就解解决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呢?要亲临其境,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多个方面,在社会背景当中,要解决问题。亲临其境就不能够脱离社会现实,我们就要将社会背景中导入,我们就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用、做中融,即做中学知识、做中用知识、做中融合多个学科。所以,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学生要有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在书斋里头、在教室里头,自己关着门讨论一下,查个资料,上网查一下,看看一些报刊杂志,讨论一下就行了。我们希望是要亲自动手开展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这些活动才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一看到社会型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和前面我们所讲跨学科实践活动在基本属性上是高度重合的。当然他们的育人指向上也是高度重合的,所以,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我们是可以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深度融合。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其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会成为我们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个是以前大家都没怎么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个难点可能也正好是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可以有机切入、有机融合的很好的一个切入点。所以说,在义务教育的新课程实施的时候,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正是因为它天然的、和跨学科实践在属性上的高度重合,以及在目标指向上的高度重合,所以我们可以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深度融合,这是第一点。

SSI学习与大概念

第二点,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和自然科学概念的学习,特别是大概念跨学科概念学习之间的关系。我们来分析一下,在科学课程标准当中列出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这13个学科核心概念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多个学科,当然还包括工程,技术。那么这13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学习完之后,他要能够理解一个跨学科的、共通的概念。或者跨学科的大概念,例如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我们不能说科学课程标准就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一个简单的加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这个相加拼盘的关系。但是,科学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讨论,对于我们做好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学生什么学科都学,最后学习的结果他不但要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在这个不同学科之间,他们最后能够得到什么呢?显然是跨学科概念的建立,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或者是一个必由之路。我们的学生面对的世界、面对的自然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什么学科都涉及,那么学了各个学科后,他来认识自然界的时候,他可能是需要用的这些跨学科概念。所以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最终可能对于跨学科概念的建立有应该是心里有数的,那么跨学科大概念也是我们各个学科概念进一步整合可以奔向的目标。

社会性科学议题项目的选题和实施,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大概念中得到启示。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选题比较自由,因为我们不是学科课程,不是奔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去的,所以在议题的选择上,我们其实是比较自由的。在比较自由的时候,你就要想到要和这些学科课程有机对接。我们又要结合学科课程内容,跟这些学科结合你要找哪些点?恐怕这些跨学科的大概念是我们在进行议题选择的时候作为很好的参考的。也就是说,我们从这几个大概念作为我们的跟学科课程的连接点和衔接点去找选题,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也能够找到更好的衔接点。这是学科大概念给我们的启示。另一个就是物理、化学、生物学,还包括地理一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可能涉及很多的学科。比如说空气质量与健康,化学可能有,生物学有,地理也有。好几个学科可能都涉及。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天然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一个议题学习,它可能不是大概念,但是它是一个有跨学科的特质的一个概念。光合作用,生物学可能讲光合作用的效率,但它可能不仅仅只是生物学的问题,它可能牵涉到物理的光,可能牵涉到化学的物质变化,甚至可能还有和地理的一些概念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光合作用的效率这些内容进一步的去拓展的话,恐怕也是具有跨学科的特质的。还有环境保护,那更是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好多的学科都会关注的一个问题,环境保护这个内容也是具有跨学科的特质,它不是大概念,但是呢,它确实具有跨学科的特质,也就是这个学科内容的一些概念的学习,有的也是处在科学和社会交叉的议题,这些议题也是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一个良好的依托,也就是我们在选题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找到它的这个点。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应用,这刚才是从学科课程的角度来说,那么从社会科学议题的学习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议题面向真实生活,所以我们经常要综合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果是把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纳入进来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其实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和科学领域课程的跨学科大概念之间,其实走向是一致的。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学习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这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中,选择有关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比较好的促进大概念建立的一个途径。结合生态系统内容的学习,开展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活动,需要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概念,但它也涉及物理、化学中的物质能量变化,也涉及“稳定与变化”大概念。这就是这个议题也有利于大概念的建立。

SSI学习与核心素养

第三点,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与核心素养。这个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啊,义务教育的各个学科、课程,都要培养核心素养。那么在科学领域,一般都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些内容,那么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性的提升的。我这里引用的就是韩立新、彭梦华老师等几位发表的一篇文章。这里面就已经讲到了社会科学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性提升。我这里就不做展开了。彭老师他们的这个文章里面讲得很好,所以说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实施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其实,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观、培植正确的自然观世界方观方面,二者也是走向一致的。比如说我们的科学课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它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它十分依赖实证、逻辑,这种逻辑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那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是不是这样的?显然也是。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可能还要理解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自然从中是可以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这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怎么样来进行实证、怎么样运用逻辑、他们是很清楚的。同时,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把科学议题放在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去研讨自然能够清楚的看到,科学也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系统观。结合刚才讲到跨学科的大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性科学议题关于大概念的建立,跟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建立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说,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也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然观的建立。

所以,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项目的开展,我们既可以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找到整合点。我们可以通过和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有机融合来提升我们的项目质量和效益。另一个方面,在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当中,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也可以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实际上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里,我们关注着科学内部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我们还不仅仅只是科学领域本身,还有科学和人文的交融。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如果有机融入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科学领域各个学科之间打通联系。并且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打通隔阂。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对于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能够起到一个学科之间粘合剂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期待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绽放异彩。我们也可以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时候更好地发挥我们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的作用。

谢谢大家的关注,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