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主题为“教育创新 提升中国力量”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如期开幕。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围绕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开展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素养为本的小学科学课堂”子课题研究成果——“证据驱动的小学科学重要概念教学SKC-CAT模型”亮相教博会。课题主持人、科学提升部主任林静老师与课题组核心成员一同参与了本届教博会。
一、课题研究成果
SKC-CAT模型旨在转变知识为本的教学,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Students)、围绕重要概念(Knowledge)、指向学生素养发展(Competencies)。SKC-CAT模型秉持科学教育“少而精”原则,倡议围绕18个重要概念、联系学生实际,依据学生已知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成来开展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思维上经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抽象概括(Abstraction and generalization)和迁移运用(Transfer practices)这3个基本环节(CAT)来达成科学概念的理解,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场所,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及其核心素养。
课题组在调研分析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丛书,出版了低、中、高年级《小学科学18个重要概念全景解读》三册,以SKC-CAT模型的案例式解读,帮助教师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构建区校二级SKC-CAT模型应用模式,依托教研结构体系,以区教研室与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开展有主题的日常教研活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科学提升部着眼于基于国家监测的质量提升工作职责,为SKC-CAT模型应用搭建教师专业提升平台。
SKC-CAT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通州区、顺义区和密云区四个区进行了为期3年的教学应用,累计99所学校239位教师和5万多位学生参与了课堂应用,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二、教博会现场报道
19日下午,林静老师一行提前抵达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实地勘察,和会展服务人员沟通论坛流程。20日上午,林静老师和课题组核心成员一早赶到展馆,开始紧锣密鼓地布置展位。参与项目的教研员和教师们将应用SKC-CAT模型过程中自行研发的教学材料、学生作品以及《小学科学18个重要概念全景解读》系列图书宣传页摆放在展板前,吸引了大量观展人员前来参观、询问。“色彩小屋”、“睡莲花开”、“机械手”等实践作品使观展人员对SCK-CAT模型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课题组成员向大家一一展示教具的使用方法、解释图书背后的理念,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不少观展人员当场购买书籍、报名参与后续相关论坛。
20日下午,科学提升部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主题为“SKC-CAT模型:构建素养为本的小学科学课堂”的论坛活动。林静老师围绕“如何构建素养为本的小学科学课堂”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子问题供大家思考,例如你理想中的科学课堂是怎样的?关于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你有什么建议或策略?在场的6位小学科学教师分为2组,相互讨论并对问题作出回应,其他与会人员也利用网络平台在线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基于讨论结果,林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SKC-CAT模型的三个阶段——素养取向的分析、证据驱动的设计和学生中心的应用,引导大家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和难点。
随后,北京市顺义区教研员高晓颖、东城区教研员路虹剑、密云区高级教师杨洋和通州区教研员、特级教师曹春浩分别分享了SKC-CAT模型在工程与技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四个领域的实践案例。“制作净水器”、“探究太阳光”、“天气的影响”等生动、详实的案例很好地激发了与会人员的兴趣。
最后,为解决教师们应用SKC-CAT模型的难点问题,论坛还邀请了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魏冰教授与现场观众进行专家对话。专家们对此前展示的教学案例表示高度认可,也为进一步应用SKC-CAT模型提出了可行的建议。王闯教授指出,可进一步研发课堂观察量表来检测SKC-CAT模型的课堂应用情况;魏冰教授认为,教师要有专业自主的意识,运用SKC-CAT模型可以提高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和专业自主的能力;胡卫平教授认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我国科学教师群体存在非专业化的问题,科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与会人员争相发言,积极和专家们进行互动,借此机会解决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困惑。
本次教博会之行既是展示成果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与大家的交流、对话中,课题组成员们对“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这一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围绕科学核心概念,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