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Home » 研修平台 | Learning » SSI Learning | » 项目简讯 | News »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学方法和策略”工作坊顺利举行

为推动“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帮助中小学教师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来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2024年12月15日至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组主办的“社会科学议题(SSI)教学方法和策略”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特别邀请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杰出教授Troy Sadler和博士生Rebecca Lesnefsky作为授课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SSI-L项目组合作团队骨干教师,以及项目办研究团队共同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12月15日上午9时,工作坊正式拉开帷幕。在第一个环节,Troy Sadler详细阐述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SSI-L实施模式的三阶段,即聚焦议题(Encounter Focal Issue)、深入探究(Develop)和系统整合(Synthesize)。在聚焦议题阶段,Rebecca Lesnefsky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如果城市缺水零日临近,您会怎么做?”,展示了如何引入并引导参与者深入探讨相关议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png

下午,工作坊进入了SSI-L实施模式的第二阶段——深入探究阶段。探究阶段要明确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必然是相互依赖的,与 SSI 教学相一致的科学实践有构建解释、循证论证、开发和使用模型、分析和解释数据等。紧接着,专家们通过构建机制模型与系统模型两个活动阐释了SSI教学探究阶段的科学实践历程。其中,构建一个“人如何感染流感”的机制模型和“哪些因素会影响河流的水质?”的系统模型成为了讨论的重点,参与者明晰了两类建模实践活动的应用范式与意义。

2.png

12月16日,工作坊继续深入探讨SSI-L实施模式的第二阶段,学习支持社会性科学推理的实践方法,并以“多视角”和“复杂性”活动为例,引导参与者从多个角度思考议题,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紧接着,专家们重点讲解了SSI-L实施模式的第三阶段——系统整合阶段,即学习者需要有机会使用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大流行病单元”的实践案例,形象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带有证据的论点来支持学生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科学推理能力。工作坊的最后,Troy Sadler教授进行SSI-L设计的总结,并邀请与会者考虑自己的SSI设计,进行头脑风暴,为参会者提供了充分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3.png

本次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工作坊为期两天,内容丰富,涵盖了SSI-L关键阶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专家讲解和教学实例的展示,以及工作坊主持人、SSI-L项目负责人林静对工作坊内容的本土化阐述与现场追问,参会人员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及SSI-L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头脑风暴等互动环节,参会人员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有利于进一步打造“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核心骨干力量,助力SSI-L的本土深入研究与实践。

图片7(1).png